美媒稱,富士康公司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制造業的領導者。四年前,當這家中國規模大的私營雇主和蘋果公司iPhone手機的主要裝配商為旗下120萬員工漲薪(漲幅高達25%)時,全中國的制造商都被迫跟進。今年5月,富士康公司宣布了一項更具重要意義的舉措。該公司透露已將位于上海附近昆山的一家大型工廠的11萬員工裁掉6萬,代之以數千個工業機器人。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8月3日刊登麥肯錫(亞洲)咨詢公司董事長凱文·斯尼德和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所長喬納森·韋策爾共同撰寫的一篇文章,題為《中國即將到來的機器人革命》。文章稱,西方分析人士要么將這場即將到來的革命贊為該公司走向史無前例的興旺的先兆,要么警告稱此舉將隨即造成大規模動蕩和失業。富士康公司不斷崛起的機器人大軍意味著“世界工廠”將走向末日嗎?作者認為并非如此。
文章稱,這些新技術絕非中國私營制造商的弱項,由于有了機器人,他們當前有機會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更具競爭力。
中國開展機器人革命較晚。在中國,每1萬名制造業工人只有36個機器人,而在日本和韓國,每1萬名制造業工人分別有315個和478個機器人。但中國為縮小差距采取了大膽舉措。北京制定了到2020年將上述機器人與工人數量比提高到100以上的目標。
文章稱,中國制造業規模龐大,這為發展規模經濟提供了巨大潛力。北京去年宣布的“中國制造2025”產業戰略向制造商提供巨額資金,用于進行技術升級,包括購買先進機械和機器人。廣東省和浙江省為給工廠裝配機器人就分別在未來五年劃撥資金1500億美元和1200億美元。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稱,中國已在2013年成為世界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到2014年,中國工廠的工業機器人裝配數量已占世界工業機器人總量的25%,比前一年增加了54%。去年,中國制造商購買了6.8萬個工業機器人,而同期全球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為24.8萬個。產業專家預計,中國的上述比例還會繼續提高。
文章稱,沿珠江三角洲,人們所熟悉的中國工廠的典型生產模式——數千名身著工作服的工人在裝配線前俯身、一遍又一遍地從事著重復勞動——當前正讓位于一種復雜程度更高的生產狀態,即一小批技術工人骨干與尖端機械協同工作。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系中國主要家電制造商之一——將在未來五年投資8億美元,以讓旗下生產家用空調的子公司實現自動化。
據國際預測公司——系一家從事市場調研的私營公司——預測到2023年,中國國有防務企業航空工業總公司將生產價值近60億美元的無人機,并控制一半的全球無人機市場。
文章稱,隨著中國加速推進自動化進程,當前至少基于三個理由可認為,中國的成功幾率要高于美國、歐洲和日本。
首先,中國已形成一套獨特的制造業生態系統。該國公司在與全球企業合作過程中建立起一套極為復雜的供應鏈,還形成了人員與機械的合作網絡,由此可以少的資本投資實現大限度的靈活性。世界其他經濟體無法在這方面與中國匹敵。
其次,除印度可能是個例外,其他國家在培養監控大規模工業機器人所需的足夠數量的工程師方面都比不上中國。據近公布的一份分析報告推斷,中國每年的工程師畢業人數至少是美國的3倍。
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不斷增強,這成為中國維持制造業基地地位的堅實支柱。盡管經濟增加不斷放緩,但中國的中產階層規模壯大速度仍是世界上快的。中國現有1.16億個中產富裕家庭,其年均可支配收入至少有2.1萬美元。2000年時,該國只有200萬個此類家庭。有了如此規模的開支能力,全球企業就有足夠的動機把工廠留在中國。
文章認為,制造業幾乎沒有理由會重新移向發達市場。中國不僅會保住其世界工廠的地位,該國制造業規模到2025年還將大增22%。西方領導人要是認為他們會在這些新技術領域獲得極大優勢,那就太不明智了。中國非但不處于落后地位,而是處于這場機器人革命的前沿。